白菜小说网

白菜小说网>易中天品三国历史插曲 > 第7部分(第1页)

第7部分(第1页)

曹操接受了黄巾军投降以后,就把当中能打仗的人把他编成一队,叫做“青州兵”。代理了兖州牧,曹操就有了根据地;收编了青州军,曹操就有了战斗队。

但是曹操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这么多人你如何安置,如何养活?这个时候他的一个重要的谋士叫做毛玠,就向他提出了一个战略性的意见。毛玠说:

“今天下分崩,国主迁移,民生废业,饥馑流亡,公家无经岁之储,百姓无安国之志,难以持久。今袁绍、刘表虽士民众强,皆无经远之虑,未有树基建本者也,夫兵义者胜,守位以财,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

毛玠的这一段话,我认为可以称之为曹操版的“隆中对”,他是从一个很高的角度对曹操提出了一种战略性的意见。毛玠说现在国家的局势是什么样的?天下大乱,四分五裂,国本动摇,皇帝被人劫持着走过来走过去,经济崩溃,所有的老百姓都不能安居乐业,灾难流行,又是天灾又是人祸。那么在这样的一个情况下,最重要的就是做这样一件事情:第一要把现任皇帝把他安定下来,国本就保住了,然后自己发展自己的实力。毛玠的这个曹操版的“隆中对”世纪上讲出了这样两个道理,就是在这样一个动乱的时代你要成就一番事业,也就是他所说的霸王之业,必须有两个条件:一是正义,二是实力。而实力当中首先是经济实力,战争确实拼的是武力,但是战争武力比拼的背后是经济实力的支撑,之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来支持,你这场战才能打得久,才能打得赢,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嘛,所以你必须修耕植、蓄军资。除了经济实力的比拼以外,战争作为政治的延续,还要比拼政治实力,政治实力靠什么呢?靠正义的旗帜,你必须表现自己是师出有名,是堂堂正正的正义之师,至少你必须有一面正义的旗帜。

所以毛玠的这个建议是一个纲领性的文件,包括三个内容:“奉天子”,就是整治策略;“修耕植”,就是发展农业生产,这是经济策略;“蓄军资”,这是军事策略。这番话说下来以后,曹操非常地高兴,《三国志》用了四个子,叫做“敬纳其言”,马上实行。

公元196年,曹操开始屯田,当时因为连年的战争,许多土地都已经没有业主了,也没有人耕种。曹操说,好嘛,无主田亩收归国有,统统收给他自己的政府所有。然后把这些田地拿出来一部分交给自己的军队和黄巾军投降的那些士兵去耕种,叫做军屯,还有一部分招募了那些失地的农民,那些流民来耕种叫民屯。耕牛和农具是由政府提供,然后军人和农民向政府交五成到六成的地租,这个就叫做屯田。屯的意思就是居住方式军事化,耕作方式集体化。也就是说,曹操建设了一个古代的生产建设兵团,曹操的军政府就变成了农场主。这是一个非常高明的政策,也是一笔非常合算的买卖:第一,土地是人家丢下来的,耕牛和农具是从黄巾军那里缴获的,曹操没有一点本钱的投入,叫做无本生意;第二点,收五成到六成的地租,这是高利啊,因为汉代初年定下的地租是十五分之一,后来收得最少的时候甚至到了三十分之一,你现在变成了二分之一,暴利,但是对于士兵和农民来说现在有饭吃了,总比原来饿肚子好,所以大家也愿意;第三,屯田制度是居住方式军事化、耕作方式集体化,这就等于建设了一个军民合一的新社会,和一支耕战合一的新军队,这些人平时能干,急时能战,既是兵源,又是粮库,岂不是一举两得,而且还解决了一个让人头疼的流民问题,这岂不是一举多得。

曹操的屯田制,证明他不愧为一个深谋远虑的政治家。曹操在颁布他的《屯田令》的时候说了这样一句话,他说:“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就说怎样才能平定天下呢?第一要强兵,第二要足食,兵不强、(食不足)你何以得天下?而其他的那些诸侯就没有这个战略眼光,后来《魏书》有这么一段话:

“诸军并起,无终岁之计,饥则寇略,饱则弃馀,瓦解流离,无敌自破者不可胜数。”

这话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在天下大乱、诸侯并起的时候,除了曹操,没有一支军队有一个长远的打算。“饥则寇略”,肚子饿了就去抢老百姓的,“饱则弃馀”,吃饱了以后就把多余的粮食都扔了。最后是什么呢?最后是不攻自破,因为你如果断了粮你就没有战斗力了。实际上就在曹操的军队丰衣足食的时候,袁绍的军队在河北吃桑椹,袁术的军队在江南吃河蚌,没有桑椹和河蚌吃的,就吃人。我们去读《三国志》可以多处发现这样的字眼,大灾人相食,蝗虫起人相食,人饥相食,人吃人啊。那样的军队怎么可能会有战斗力呢?这样的人怎么可能和曹操争雄?和这样的人相比曹操又怎么可能不是英雄?

从“首倡义兵”到“屯田备战”,曹操在战争中已经由一个血气方刚的青年将领成长为一个深谋远虑的政治高手。其他那些和他一起起兵的那些人却没有什么长进和出息,他们或者明哲保身、畏首畏尾,或者醉生梦死、得过且过,或者心怀鬼胎、混水摸鱼,或者争权夺利、自相残杀。那边西北军还在肆虐,这边关东军已经火并;先是兖州刺史刘岱杀死了东郡太守桥瑁,后是渤海太守袁绍干掉了冀州牧韩馥。那么这个事情闹完了以后,接下来就是袁绍和袁术兄弟两个开始窝里斗,当时袁绍在北方,袁术在南方,袁术怎么做呢?袁术联络更北方的公孙瓒来牵制袁绍;袁绍怎么办呢?袁绍联络更南方的刘表来对付袁术,兄弟两个都“沅交近攻”,祸起萧墙。不过实在地说起来,袁绍和袁术兄弟两个最大的问题还不是窝里斗,也不是不懂得备战备荒的道理,更重要的是他们兄弟两个,包括董卓,都在一个重大政治问题上犯了严重的错误,那么这个重大的政治问题是什么呢?他们是怎样犯错误的?曹操在这个问题上又怎样表现出自己的远见卓识呢?请看下集,一错再错

在上一集我们讲到,在公元190年到公元200年这十年当中,只有曹操才当之无愧地可以称得上是“乱世英雄”。而其他那些人呢?其中最厉害的、最有能耐的、最有志向的、最有野心的,董卓、袁绍、袁术,那只能叫做“乱世枭雄”,而且他们在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上犯了严重的错误,这个问题就是如何对待现任皇帝。

为什么说这是一个重大政治问题呢?因为我们知道,当时的制度是帝国制度,帝国是以皇帝为国家元首和国家象征的,所以对待现任皇帝的态度在当时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谁要是在这个问题上犯了错误,那可能就会一败涂地,而且永世不得翻身。那我们就来看看董卓、袁绍、袁术他们三个人是怎么做的。

* 公元189年,汉灵帝驾崩,留下何皇后和两个未成年的儿子。孤儿寡母根本就守不住江山,掌握政权的士人集团和官宦集团也在宫廷斗争中两败俱伤。这时,董卓就乘虚而入,兵进洛阳,控制了朝政,将帝国的京城置于他的血腥统治之下。此时,他当皇帝的野心也就充分暴露出来。那么,面对现任的皇帝,董卓是如何对待的呢?

董卓对待现任皇帝的态度最野蛮,他的做法是“废立”,就是废掉现任皇帝,另外再立一个皇帝。废掉当时的皇帝,在历史上叫做少帝的刘辩,立谁呢,立刘辩弟弟陈留王刘协。董卓一进京,就提出了这个打算,那么董卓为什么要换这个皇帝呢?他自己的说法是少帝刘辩懦弱愚昧,不堪为人主,而陈留王刘协呢,聪明睿智,有帝王之像,甚至有圣主之像,可以比尧舜。

这个说法也不是一点道理都没有,当时的情况是怎么样的呢?董卓还没有进京,宦官集团和士人集团就打起来了,策划董卓进京的大将军何进被宦官所杀,然后宦官们劫持了当时的皇帝和他的弟弟刘协逃出京城。路上这些宦官们打不过袁绍的军队,也死的死逃的逃,那么这个少帝和陈留王哥俩一个十四岁一个九岁流落民间,千辛万苦最后才回到了京城,这时候董卓的军队已经来到了洛阳城边,于是就来接驾。当时少帝和陈留王已经被官员们找着了,一个队伍也就往京城里面走,打头的就是前面我们讲过的那个花钱买官的崔烈,崔烈看到董卓的军队过来以后崔烈就大吼了一声:董卓回避,圣驾在此。董卓说,你们这些人连个国家都治理不好,有什么资格要我回避啊?然后走到皇上面前,说皇上,我是董卓。刘辩就哇地一声哭了,我要妈妈。董卓就想,这这,这哪像个皇上啊?然后又走到陈留王刘协的跟前说,王爷,我是董卓,你骑我的马吧,董卓把刘协抱到自己的马上,然后问最近发什么些什么事。九岁的陈留王对答如流,说得头头是道。哎,董卓说这个像皇帝,回去把他换了。

这个应该说不是董卓要换皇帝的真实原因,因为董卓的心思很清楚,他是要把皇帝捏在自己的手心里,让皇帝做个傀儡。既然是做傀儡的嘛,傻一点不是更好吗,不像皇帝不是更好吗,干吗要换一个聪明一点的、像一点的呢?当然董卓这种人,他凭着自己的一时好恶老子就是要换,那也不是没有可能,但是我觉得他真实的原因还是要树立个人威望,控制中央政权。因为董卓是西北来的一个军阀,非常野蛮,在京城里面根本就站不住脚。董卓当然也懂得这个道理,懂得自己带来的这个军队是不足以成大事的,也要依靠当时王朝的那些名流、士大夫,所以董卓进京以后大量地起用这些名流、士大夫。但是名流、士大夫不愿意跟他合作,在骨子里面看不起他。董卓只好耍野蛮,比方说他聘请了蔡文姬的父亲蔡邕,这是一个大名士,请蔡邕出来做官,蔡邕说哎呀,老夫就不去了吧,董卓说你不去吗?我这个人脾气不太好,喜欢灭人九族。蔡邕只好去做官。你说这样一个人,他怎么和当时的士族阶级——用现在话说就是知识界——合作呢?

董卓这个人野蛮是野蛮,他也有狡猾的一面。董卓当时到洛阳来的时候带了多少人,三千人,董卓马上明白,这三千人是镇不住的,他采取个什么办法呢?他让这三千人每天晚上换成便装出城,第二天早上换上军装大张旗鼓地进城,一连四五天天天如此,洛阳城就不知道董卓带来了多少人马,因为每天都有董卓的军队开进来。所以他也是很狡猾的,他这么一弄他发现他忽悠成功了,也发现洛阳城的什么士大夫、知识界没有他以前想象得那么了不起,也是可以忽悠的,那我这回就忽悠个大的,换皇帝。董卓想你们不是都不听我的吗?我不是没有威望吗?你们不是都崇拜皇帝吗?你们不都是听皇帝的吗?要是我连皇帝都能换,看你们听谁的!但是董卓没有想到,这个皇帝是不可以随便换的,所以董卓这个提议提出来遭到了整个士大夫强烈地反对和抗议,硬是逼得他大开杀戒,这才是把皇帝换掉。但是从此,他变成了人民公敌,全国人民都在说董卓随随便便就把皇帝换了,这不是乱臣贼子还是什么东西!因为在当时人的眼睛里皇帝是一国之君,也是一国之本,换皇帝就等于动摇国本,只能造成天下大乱,这是绝对不能同意的,哪怕你换上去的还是姓刘的那也不行。

这个事情其实以前也有人做过的,东汉灵帝末年,有一个冀州刺史叫做王芬的他就准备换皇帝,他准备在汉灵帝出巡的时候阴谋把汉灵帝干掉,换一个叫合肥侯的人去当皇帝。这个合肥侯是谁呢?现在不知道了,弄不清楚了,反正也是他们刘家的一个宗室。参与这个事情的就有后来背叛袁绍投奔曹操,最后又被曹操杀掉的那个许攸,所以曹操和许攸确实是老朋友。他们做这个事情想拉曹操入伙,写信给曹操。曹操马上回了一封信,开头就说:

“废立之事,天下之至不祥也。”

就是撤换皇帝这个事情是最不吉利,也最有风险的。曹操说,你想想当年的“七国之乱”,吴王刘濞联合另外六个王国以“清君侧”为名以想推翻汉景帝,自己来当皇帝,结果怎么样呢,不得人心,一败涂地嘛。曹操说请你们想一想,你王芬一个冀州的刺史,你的力量比得上当年的“七国”吗?你们要立的那个合肥侯他的身份、地位、人缘、威望比得上当年的吴王刘濞吗?比不上你们还要干,不是自取灭亡吗?不听,继续做,结果呢,阴谋败露,许攸畏罪潜逃,王芬畏罪自杀。所以董卓虽然是做成功了,但是他留下千古骂名,成为全国共讨之、天下共诛之的“众矢之的”,这是董卓最后要灭亡的原因之一。

* 董卓靠着废立皇帝做起了他不是皇帝的皇帝梦,可是他万万没有想到,他的这种做法为他的失败埋下了伏笔,最终使他走向了灭亡。可惜有一个人却不懂得“前车之覆,为后车之鉴”的道理,他居然又来重蹈董卓覆辙,这个人就是袁绍。但袁绍的做法比起董卓来也未必高明,那么,他又是怎样对待现任皇帝的呢?

自从“关东联军”组成以后,袁绍当了盟主,一下子野心就大起来了,我现在是“关东军”总司令啊。但是这个人胆子没有野心大,他不敢带着“关东联军”去攻打洛阳和长安,他想出个什么办法呢?干脆这个地方我不管了,董卓不就这样弄吗,让他弄去,我在我的这个地盘里面另外立一个皇帝,我这个皇帝如果立成功了,将来我就是开国元勋啊。他要立谁呢,幽州牧刘虞。但是袁绍的这个做法并没有成功,第一个刘虞自己就不干,刘虞说我忠于大汉王朝,我是规规矩矩做大汉王朝的一个臣子,绝无谋逆、谋篡的野心,你不要跟我来这一套。那么这个事情袁绍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去找刘虞,当然因为他要立刘虞做皇帝,必须刘虞同意。而且袁绍也有一个马马虎虎过得去的理由,他就是说你看当今皇上这么年幼,又在董卓的手上,是死是活我们现在都弄不清楚,国不可一日无君,你是宗室的长者,你应该出来组织一个政府。刘虞说你不要逼我,你再逼我我跑匈奴去,我宁肯投奔匈奴我也不会干这个事。

那么曹操也不赞成,袁绍做的这件事情是跟曹操商量过,但曹操很清楚,曹操知道要做的这个事实际上是要成立一个“流亡政府”。严格地说成立“流亡政府”这件事不是完全不可以做,这也是政治斗争当中的一种手段,我们读历史知道在国家非常时期是可以在京都以外的地区,甚至在国外成立“流亡政府”的,但是它有一个前提就是现任政府必须是实际上已经被推翻不存在,或者被敌国占领了首都,灭掉了现存政府,或这是被国内的叛乱叛军灭掉了。就是现任政府不存在了,那么你可以建立一个“流亡政府”;那现在现任政府还存在,至少汉献帝还是名义上的大汉天子,董卓也还是名义上的大汉臣子,大汉并没有亡嘛。你这个时候另立一个皇帝,那就是另立中央,另立中央就是搞分裂。而曹操是坚决反对分裂,主张国家统一的,而且曹操也非常清楚袁绍这个人根本成不了大事,所以予以拒绝。

那么袁绍也不死心,这个事情袁绍也跟曹操至少说了两次,第二次袁绍请曹操喝酒,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印来,一个玉的印,这个在古代叫什么?叫玺,是皇帝用的。给曹操看,你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